近年來,因為數位產品的發展,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,相較以往,臺灣孩童的近視比率提升許多。在2018年時,在由國健署委託臺大醫院調查中,顯示出有高達九成的國三學童近視,且當中有將近三成的學童為高度近視(超過500度)。
「近視」已成為當代社會中,不可輕忽的風險,而當發現孩子近視時,「散瞳劑」常常是許多家長們的首選。但是,只要點了散瞳劑就能杜絕近視的威脅了嗎?這樣的「法寶」又該如何地正確使用,是否有任何副作用呢?以下將簡單地介紹「散瞳劑」是如何地有效舒緩近視症狀、市面上常見的散瞳劑為何、以及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「近視」的成因,在於眼睛周邊肌肉「調節力」的過度使用。在觀看不同距離的物體時,眼睛附近的肌肉會經由調節,達到最適當的焦距。若看得越近,則表示「調節力」越大,越會誘發近視的產生。而散瞳劑得以用於治療近視的藥理作用在於,使瞳孔放大以容納更多光線,以及暫時麻痺眼睛附近的肌肉,抑制眼睛使用調節力,進而達到抑制近視的生成。
耕莘醫院雷少宇眼科醫師曾在《淺談兒童近視》一文中提到市面常見的三種散瞳劑比較:
控制近視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且治療內容、散瞳劑濃度等會因孩子體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舉凡對於散瞳劑的反應、個人用眼習慣、生活型態等皆為影響治療的因素,因此定期回診是近視控制非常重要的一環,並非中斷診療一陣子,多點散瞳劑即有相同成效。眼睛為靈魂之窗,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媒介,若能更正確地了解如何與這項慢性病相處,就能達成理想的平衡,避免更進一步對於眼睛的傷害。